不可否认的事实之图书馆式自习

每一个上了大学的学生,大概都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我要上哪自习?」。自习,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上了大学不自习,别人会说你不爱学习、堕落、颓废、自我放弃,没有一点大学生的样子,感叹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现在的大学生,居然连自习都不上了,这都是大学教育扩招的恶果。其次,你周围的同学们都会信誓旦旦地说出去自习,如果你不跟着附和,会显得很脱离群众;但如果你的室友们都不自习,而你天天背着书包捧着书本出门自习,却又会树立一种鹤立鸡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形象。所以不管怎么说,自习都是一本万利的行为,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不会抗拒——即使内心抗拒,行动上也不会抗拒的,何况有些学校还会强制你自习,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

然而什么是所谓的「自习」呢?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大概可以是「自己学习」,不用家长或老师盯着,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放在中学时代,就是回家写作业;亦或是发自内心地,自己想要获取新知识,于是去学习,大概跟写完作业看看小说的意思差不多——这些可能都可以称为自习。

继续阅读

生化危机:终章——又名「三个女人一台戏」

作为一个(大概)十年的老生化粉,不管生化危机电影拍得多烂,该看还是得看,该交的税还是得交。生化危机到现在,游戏出了得有十几部了,电影算上这一部,也就六部(不算 CG 的两部),而且本片还是终章,给人一种「咋说没救没了呢?」的感觉。不过讲道理,生化危机的电影虽然极度地想要往游戏剧情和人物上靠,但却成效却一般,甚至越走越远,一路走到黑。

在得知本片是最后一部完结篇生化危机时,心里喜喜交加,喜的是从生化 3 开始,这一系列的烂片终于要结束了;另一份喜在于这一系列结束,没准有后来人拍个生化危机前、后、外传,能超越这一系列,甚至是拍一部重启版生化危机,重新把故事讲清楚,可能也要比这一系列来得好。但不可否认的是,生化危机 1、2 仍然是所有生化危机系列的奠基之作,地位无可动摇,是好看的生化危机

继续阅读

根据 OmniFocus 内项目/任务状况自动给文件(夹)添加/设置标签(Tags)

OmniFocus Mac 版售价 258 RMB,内购还需额外的 258 RMB,这个价值 258 RMB 的内购,强就强在它支持 AppleScript,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用 OmniFocus 与其他的应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最开始的时候,我对“在 OmniFocus 内使用 AppleScript”的理解,还停留在快速设置项目/任务的推迟日期、截止日期、持续时间等,比如我常用的:

  • 推迟到周末;
  • 推迟到下周;
  • 今天内完成;
  • ……

后来在少数派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

《装了啥丨喜欢效率工具的法官 JannerChang,用 GTD 来处理案件判决》

继续阅读

不可否认的事实之高铁真的好慢啊!

在很早以前,我对高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知,表面上,我认为高铁是高速铁路,这很符合常识,毕竟高铁相比于普通火车,就是以速度见长;但内心对于高铁还有另外一种莫名其妙的潜意识,我认为高铁跟普通铁路的最大区别在于,高铁是架在空中的,普通铁路是铺在地上的,高铁这个名字大概还含有高架铁路的意思。不过从我从小到大对于铁路的认知水平来看,似乎高铁确实是架在空中的部分居多。

你看,高铁高铁,速度要快,可是高铁为什么能那么快呢?除了它每节车厢都有发动机(也许应该是电动机),十几节车厢一齐奔跑以外,高铁的铁路全都是新修建的,不过地上的空间比较少,所以就建在空中,空中新建的高铁轨道,只让高铁跑,不会堵车,当然跑得快了!

继续阅读

《降临》:过去与未来、语言与文字、外星人与地球人

2017 年 1 月 21 日晚,在降临上映的第二天,本着每周一部电影的原则,我带着妹子,在吃完眉州东坡后就义无反顾地买了晚上八点四十分的票,去电影院看《降临》。这几周看的电影主题都与科幻、太空相关,上上周看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上周看的是《太空旅客》;这周看《降临》。

早在去年十二月的时候,我就在知乎上了解了关于《降临》的一些信息,具体链接找不到了,题主问有哪些好看的科幻电影,于是有人说到这部《降临》,并且点名是一部非常烧脑的硬科幻,寓意颇深。然而当时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答主提到,剧组为了宣传《降临》,去电影中提到的 12 个飞船地点实体取景,做了 12 张高质量海报1

继续阅读

关于 Apple Watch:体验、思考、总结

对于 Apple Watch,最初我是不看好的,认为这样一个显示空间小、可操控性低、技术不成熟的产品是不足以让我花费 2k 甚至 3k 的价格去拥有它的,是不会成为我的日常使用设备的。但对于苹果的产品,有一种玄学,叫做看起来都很差,但是用起来都很好,这句话可以用在 Apple Watch 上,也可以用在之后的 MacBook Pro 2016 上。第一代 Apple Watch 我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大概是发售后的半年,周围陆续有人开始戴上 Apple Watch,我也象征性地去问了问,包括速度、续航、功能等,得到的答案很统一:

速度慢、续航短、功能少

继续阅读

不可否认的事实之「这次又考砸了」

虽然我毕业了,但是这句话仍然不绝于耳,常见的对话场景在于大学高等数学类1考试结束的那 5 分钟内,「啊!这次(又)考砸了」之声此起彼伏。说出这句话,代表你是一个有着广泛圈子的学生,这句话能为你搞好不少同学关系。基本上,说完之后,你就可以和同学们结伴进行接下来的活动,并且还可以一起探讨这次哪道题做错了,偶尔对自己作对的题,还要假装一下自己错了。

考砸了和圈子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需要代入场景的事情,以我大学时的经历来进行深度剖析:

继续阅读

哈尔滨游记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我们终于决定元旦去哈尔滨感受一下东北的寒冷与气魄,忆苦思甜,锻炼自我,在 12 月 1 日买好车票、订好酒店,提前买好了厚厚的羽绒服,雪地靴,买了棉裤,买了一个全方位武装的帽子(虽然最后因为实在太难看了于是没有戴过)。

然后我们就等着元旦的到来。

2016.12.30

在去之前,其实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买的装备没有先试穿,盲目自信自己惯用的型号,这个自信用在衣服、裤子和帽子上没有什么问题,但用在鞋子上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平时穿的鞋子是 41 合脚,42 偏大,在买雪地靴的时候,自信选了 41 号,并且没有试。等到 31 号要出发这天才穿上,发现鞋子小了一点,这小了一点,对脚的感觉影响非常大,穿没一会脚趾就被挤得疼,上午上班脚一直疼,都是脱鞋放着的,心里安慰自己,穿习惯了,把鞋子撑大就好了,然而之后的经历证明,鞋子三天是撑不大的,脚也习惯不了。

继续阅读

科学上网二三事 2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外一些很棒的服务和网站在我国无法正常访问,例如 Google。

但“无法正常访问”不代表“无法访问”。通过使用代理服务器可实现穿透防火长城(GFW)1,访问被屏蔽的网络和服务的目的,即我们所说的“科学上网”。常见的科学上网方式包括:

  • VPN(虚拟专用网络)
  • shadowsocks 及相关衍生项目(如 SSR 等)
  • 其它方式(如修改 host、DNS 等方式)

VPN 是最常见的科学上网方式,几乎所有设备、所有操作系统都提供了 VPN 连接服务,毕竟 VPN 最原始的目的并不是用来科学上网2,但也因此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性。但 VPN 也并非十全十美,对新手而言,VPN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方便地对 IP 进行分流(分流直连与限制的 IP),另外在自动连接方面 VPN 也不是很便利(包括 Mac 和 iOS 平台都不能很方便地实现自动连接)。

继续阅读

Dropbox 和 Gmail:解决问题和更改方式

Dropbox 和 Gmail 是自 2009 年我接触互联网以来,第一个使用的网盘和邮箱。Gmail 是 09 年中旬买了第一台 Android 手机之后注册的,当时还只是 Beta 版 Gmail;Dropbox 则是 10 年初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了这个网盘(现在应该叫同步盘才对),于是注册使用到现在。10 年的时候网盘还很少,国内的网盘能说的上的应该只有 115 网盘,以及后来的华为网盘。

从我用 Dropbox 开始,除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外,Dropbox 带给我的同步体验是最优秀的。即使在现在看来,接入 Dropbox 的应用数量仍然是最多的。许多自己本身没有同步功能的应用,都借助 Dropbox 来完成数据同步,并且只要是接入云服务的应用,基本都不会少了 Dropbox 的席位。不过现在看来,OneDrive 和 Google Drive 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周围有许多朋友是 OneDrive 的粉,关于微软,我的同事说过这么一句话:

微软的东西都是看起来 Low,实际上都特别特别厉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