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一段时间以前,大概也就是今年的事儿吧,联通搞了一个冰激凌套餐,号称月费 199 不限流量不限通话。这个东西在我的内心里算是掀起了一阵波澜,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幻想着的的无限流量套餐,现在终于有了。
当然也不是现在才有,很早很早以前,这是真的很早以前,大概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中国移动除了一款动感地带的套餐,每个月只要五元,就可以享用(真的)不限制流量的GPRS上网服务。当然了,GPRS,给再多的流量也就那么回事儿,没有速度就没有激情,当时移动推出的这个套餐,就是想吸引那些本来只拿手机来打电话发信息的人,能用手机来上网。当然最后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不年轻的人使用 GPRS,然后移动就开始了流量涨价之路。
先不说套餐外的流量,移动推出的正常的流量套餐,在不限量的动感地带套餐之后,推出了 100M/5R 的月费套餐,然而好景不长,这个五元一百兆的套餐的存活时间似乎比无限流量还短,反正弹指一挥间,我刚知道 GPRS 是什么的时候,他就没了,有一种「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落魄感。这之后,就是中国移动长达十年的 30M/5R 时代,一个月就三十兆的流量,挂个 QQ 都得紧巴巴地算计日均用量,换成现在,三十兆大概真的是「以一瞬」的功夫吧。至于套餐外的流量,一块一兆,就如同亘古不变的真理一般无可匹敌。
那个时候的联通和电信在干什么,资费水平怎么样,我一概不知道,目之所及,我周围的人都是中国移动的忠实用户。唯一知道的就是家里的座机是中国电信的,ADSL 网络是跟电信接的;而联通则是把 CDMA 的技术卖给了电信,其他的一概不知,甚至一度觉得联通可能已经倒闭了。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联通仿佛成为了我心目中电信运营商的形象标杆。
不过话又说话来了,如果不是国家给了联通一张 WCDMA 的 3G 牌照,又给了移动一张 TD-SCDMA 的牌照,可能联通还真的熬不到现在。作为一个移动 3G 的受迫害者,我深切感受了 TD-SCDMA 的爱与恨——爱体现在与移动用户们相处时,我可以比较优越地说:「你看,我的网速是你们的两倍」,所谓「两倍」,就是他们是 20KB/s,而我是 40KB/s,但碍于移动 T 网覆盖面是在太小,经常错过最佳的炫耀时机;而恨,就体现在与联通 WCDMA 的对比中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虽然那个时候刚起步的 WCDMA 也不快,但 300KB/s 的速度还是让我难以自拔。
然后我就去办了一张联通的 3G 卡,当时的资费是 66 元的套餐,包含 300Mb 全国流量和 50 分钟的通话,套餐外 0.3RMB/1MB。从这以后,我就成了联通的忠实用户,联通网速的脑残粉。而移动呢,仅仅是表达一下作为老用户对他的关爱,打打电话和发发短信。好在中国移动战略明确,3G 时代不跟你们刚正面,猥琐发育,到 4G 的时候回来收割。
4G 网络大概是在 2014 年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中国移动忍气吞声了那么久,终于要大打出手了,之前被低俗网络压抑着的老用户,送送送;被联通网速吸引过去的,也送;没体验过 4G 的,来了都送。中国移动的 4G 比联通和电信来得要早一些,成功地圈住了大量的用户。虽然移动的 4G,速度上看也就和联通 3G 一个水平,但完全够用了,不管是刷微博,还是聊微信,甚至是看视频,都没有明显的感觉,甚至移动的高覆盖率,会给人一种速度更快的错觉。
中国移动这么一搞,联通的优势基本就没了,你说你 4G 速度快,快一倍,快出声,但是大部分人用起来,移动和联通的 4G 用起来没区别,现有的速度完全满足所有的网络需求,而且移动的信号要比联通好不少。即使是现在,在不少地铁站里都收不到联通的信号,而移动则是信号满格。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在于,3G 时代,支持 TD 网络的设备本来就不多,而 4G 时代,移动在设备支持上的劣势没了,那些曾经说过的「我的手机只支持联通 3G」,都不存在了。
眼看着人都没了,联通就觉得不祭出大杀器不行了,什么样的杀器才能称得上大杀器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话和短信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了,网络条件的好坏、资费的高低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显然联通注意到了自己在网络上的优势,于是开始从网络资费上做文章,从钱上做文章,降价、降价、再降价。 开头说的冰淇淋套餐就是这种套路。当然,一个冰淇淋套餐不足以做出什么大动静,毕竟也得 199 一个月,而联通和各个公司合作推出的卡和套餐,才算是联通真正的意义上的有影响力的东西。
比如最早进入公众视野里的蚂蚁宝卡,算是开启了移动网络资费水平的新篇章——
即使是结束了遥远的 EDGE 时代,一兆一块早已不复存在,流量资费也一降再降,但从总体上讲,流量仍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便宜,尤其是在 4G 高速网络的衬托下,一眨眼套餐内的流量就用完了,而套餐外的流量价格也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三大运营商的套餐外流量价格都保持在 50RMB/1GB 的水平,所得流量是全国流量。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这部分套餐外流量是在太贵了,于是运营商们又推出了各种便宜的本地流量包,本地流量不管是从套餐内容,还是资费,都全方位碾压全国流量,唯一的缺点就是被限制了使用地区,出了这个地方你就用不了这部分便宜的流量了。
而联通和支付宝合作推出的这个蚂蚁宝卡,以「大宝卡」为例,36 元的月费中包含 2GB 的国内流量,100 分钟的通话,以及套餐外 10RMB/1GB 的全国流量。,刨开通话只看流量,36 元的套餐包含了 2GB 的国内流量,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一个月根本用不完,而单看这部分的资费,比起常规的流量套餐而言,也是十分优惠的。但对我而言,真正吸引我的,是套餐外 10RMB/1GB 的全国流量,我作为一个流量大户,总是幻想着可以随时随地使用高速网络,但以往流量的高价总是让我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现在,蚂蚁宝卡的流量资费,让我可以放心大胆地上网,套餐内的也好,套餐外的也好,反正价格不贵,以前用 1GB 的价格,现在能用 5GB,即使我每个月不能真的用那么多流量,但这种能让人无所顾忌挥霍的感觉却让我着迷。
后来,联通几乎和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资费卡,并结合各家公司推出各种优惠,比如和支付宝合作推出的卡线下买单赠流量,和腾讯合作推出的卡腾讯系应用免计流量费,和 B 站合作推出的卡看 B 站视频免流量,等等。
这些卡的套餐资费都很相似,很套路,套餐内包含比市面上其他套餐多得多的流量和通话,比如别人的 36 元档套餐,才给 300MB 的流量,但我给 2GB,差距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然后套餐外的部分,基本上是分为两个路子:
– 模式一:10RMB/1GB 的全国流量,当月有效,自动续订;
– 模式二:1RMB/500MB 省内流量,2RMB/500MB 省外流量,当日有效,自动续订。
乍一看,觉得仿佛第二种计费方式很划算,能用好多好多流量,而且还便宜。但流量日租包的短板在于,你今天不管用没用完,明天都用不了了,假如套餐内的流量用完了,你又每天都要上网,那你每天都要花至少 1RMB 去续订这个流量日包,一个月 30 天就是 30RMB。参照下表:
这里拿蚂蚁大宝卡和 B 站的33 卡进行比较,两者的套餐月费相近,只差了 3 块钱,套餐内流量数都是 2GB,套餐外的流量资费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流量计费方式。从表中可以看出的是,每月用量在 2GB 以内时,33 卡的资费要比蚂蚁大宝卡低上 3 元(感觉自己说了一句废话),而月用量超出 2GB 后,33 卡的费用突然飙升,每月 60 起没商量。而月用量达到 5GB 时,两张卡的费用又差不多了,33 卡略贵 2 块。再往后,33 卡的费用增长变得平缓,而蚂蚁宝卡则开始一路走高。
结论:月用量 5GB 以内,蚂蚁宝卡费用低;月用量 5GB 以上,33 卡费用低;月用量 40G,33 卡的省内费用仍然比冰淇淋套餐要低;跑到省外,33 卡在 36GB 内的费用也要优于冰淇淋套餐。
换句话说,对于那些每月对流量有需求的普通用户而言,蚂蚁大宝卡是最佳的选择;对于那些每月对流量有大量需求的疯狂用户而言,B 站 33 卡在大流量模式的情况下,费用表现优秀。也就是说,模式一适用于每月对流量有需求,但需求不算特别大的用户;模式二适用于每月对流量有大量需求的用户。冰淇淋卡适合于每月既对流量有需求,又对通话有需求的用户。
那么我有哪些卡和套餐呢?
我的卡很多,但常用的有三张:
- 一张 18 元飞享套餐移动卡;
- 一张蚂蚁大宝卡;
- 一张 B 站 22 卡。
移动的卡是我大学时代遗留下来的卡(拜飞信所赐),这张卡是我的主要联系和绑定的手机卡,对外的通话、短信、各种服务的绑定、验证码的接收,都在这张移动的卡上。由于只用来接打电话和收发信息,这张卡的套餐我改成了费用最低的 18 元飞享套餐(据说移动还有 8 元飞享套餐,但没找到相应的修改方式)。
蚂蚁大宝卡和 B 站的 22 卡是我用来上网的两张卡,额外的说明是 22 卡目前看来是整体费用最低的套餐卡,仅在每月用量为 2~4GB 时费用会突然走高,但实际上我的用量远不止这些。大宝卡被我放在 iPad 里使用,每月的用量在 2GB 左右;22 卡则放在 iPhone 里,每月的用量在 5GB 左右。综合来讲,每个月在运营商上的花费,大约是 100。
现在我对于流量的态度是无所顾忌地用,资费已经达到了可以不去过多在意的水平(仅限联通),而通话需求越来越少,短信几乎已经不发了。移动的卡被我放在换下来的 iPhone 里,通过 Handoff 和呼叫转移给我的主力 iPhone 转发短信和电话,而对于网络的需求,则通过两张联通的合作卡来解决,唯一的问题在于,联通的基站水平实在是令人很担忧啊。
在冰淇淋卡推出的时候,我还比划了一下,觉得 199 买个不限流量和通话的套餐,很爽,很划算。不过现在看来,即使你一个月真的能用 40 个 GB,费用也不一定能高过 22 卡。但不得不说,冰淇淋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种身份象征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通篇都没怎么提中国电信,那是因为中国电信就是来搞笑的。
你好久没上微博了吧,快去微博冒个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