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Apple Watch,最初我是不看好的,认为这样一个显示空间小、可操控性低、技术不成熟的产品是不足以让我花费 2k 甚至 3k 的价格去拥有它的,是不会成为我的日常使用设备的。但对于苹果的产品,有一种玄学,叫做看起来都很差,但是用起来都很好,这句话可以用在 Apple Watch 上,也可以用在之后的 MacBook Pro 2016 上。第一代 Apple Watch 我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大概是发售后的半年,周围陆续有人开始戴上 Apple Watch,我也象征性地去问了问,包括速度、续航、功能等,得到的答案很统一:

速度慢、续航短、功能少

当然,随着 watchOS 的不断升级和改进,速度慢和功能少的缺点正在逐步改善,而续航的问题,在一天一冲已成为习惯之后,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到了第二代 Apple Watch 发布的时候,这三个短板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而在第二代发布之前,我已经开始关注 Apple Watch 了——

购买动机和时间

我对 Apple Watch 的期待主要有三点:

  1. (无需拿出 iPhone)快捷查看通知,筛选重要通知;
  2. 扫一眼就能获取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天气、日程等;
  3. 运动与健康相关;

让我对 Apple Watch 产生需求的一个痛点在于,我每天骑行上班,上班路上来通知的情况下,我必须停下来从兜里掏出手机才能看到通知,并且在骑行状态下,通知来了光靠震动和声音很难被发觉,为此错过了不少电话,这让我希望有一种不用掏出手机就能查看通知的工具,Apple Watch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

于是在去年国庆节的最后一天(2016.10.07),我带着妹子去了西单 Apple Store 购入了 Apple Watch Series 2 运动版黑色表带款。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由于懒,电子产品我一般是在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然后在家坐等到货,但 Apple Watch 在京东却一直属于缺货的状态,让我一度以为第二代 Apple Watch 还处于紧俏的状态,结果在网上询问了他人后才知道 Apple Store 一直都是有货的,于是动身前往,购得回家。

佩戴感受和表带体验

由于尼龙表带缺货,并且胶质运动表带的评价颇高,于是就没有配额外的表带。胶质表带与运动版 Apple Watch 气质很搭,而且耐看,防水耐磨,不过待久了不透气,手腕处皮肤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据说尼龙表带的透气性会使皮肤表面的触感更好一些,不过没体会过。由于苹果对表带独特的设计,在佩戴胶质表带时,由外往里的按压方式总让我不是很适应,并且会出现多扣一格稍紧,少扣一格略松的情况,最后是选择了多扣一格,习惯后也无妨。如果佩戴过松的话,不仅在平时的佩戴过程中手表容易错位,还会使心率探测器探测不到手腕,进而自动锁定手表。另外,大部分人的手腕适合 38mm 的短款表带,42mm 长款表带有时候往往会成为累赘。

对于表带,我也是踩了不少坑,由于钟情于米兰尼斯和各类皮质表带,于是买了一些第三方表带试水,包括米兰尼斯和皮质回环表带(官方价格均上千),结果都让人非常失望,第三方表带远远达不到苹果官方表带的做工水平,起码差了 10 个量级水平。第三方的米兰尼斯表带从材料上就选用了廉价的金属,虽然看上去与官方版无异,但是只要一摸就立马露馅儿,低劣感十足;并且由于磁力过强,佩戴和摘取都非常麻烦,戴在手上也不稳固,总是会晃,抬手的时候不能直视表面,让我放弃了第三方米兰尼斯表带。

如果说第三方的米兰尼斯表带还尚且能让我保存下来的话,那么第三方的皮质回环表带则是让我收到的第二天立马就选择了退货。网评皮质回环表带是苹果表带里最舒适最合手的,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评论是只限于官方表带,第三方皮质回环表带,不仅皮肤触感差,而且硌手,佩戴一会手腕上就有一道细细的凹痕,会疼。皮质回环表带也是出了名的难戴难取,经常找不准环扣,要依靠托举着手表才能把表带穿入环扣中。集众多缺点于一身,尤其是佩戴感极差,让我直截了当地退货了。

另外,第三方表带还有一个通病,由于 Apple Watch 表带与机身的连接处精度要求高,大部分第三方厂商做不到那么高的精度,因此连接扣质量参差不齐,第三方表带佩戴松动或过紧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迫于无奈,最后换回了原装的胶质表带。

值得一说的是,Apple Watch 底部心率探测器位置,久戴过后皮肤会略有不适感。

软件与应用体验

软件、应用、功能应该是每一个电子手表爱好者所关注的,对于 Apple Watch 的软件,可以分文三个方面来介绍,分别是系统层面原生应用第三方应用

系统层面

系统层面(更多地关注系统功能),包括整体的操作和交互方式、页面展示逻辑、信息呈现关系等。Apple Watch 有两个硬件按钮:表冠和侧边按钮,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有不同的功能,实际上,Apple Watch 比 iPhone 还多出一个可操作的硬件按钮,在硬件操作上要比 iPhone 丰富得多。其次是表面操作,除了常规的触摸操作,还有 3D Touch 按压。总得来说,硬件按钮作用于全局性操作(按键不会针对软件适配不同的功能),触摸与按压适用于软件内的特殊应用。

Apple Watch 的交互逻辑为可以理解为能用文字和简单图形(图标)表达的,就不要用图片了。Apple Watch 虽然屏幕比 iPhone 小得多,但由于没有导航栏和菜单栏,因此可利用的部分并不小,菜单功能通常被隐蔽在按压操作中。同时,watch App 遵循的一个逻辑就是,在手表上,以看为主,尽量不给或少给你可操作的空间,只看不动,因此也节省了许多在 iPhone 上用来操作的按键位置;同时,每一个 App 在手表上只主推一个功能,尽量使用户不需要因为切换功能而进行过多地操作,例如支付宝在 Watch 上就只有显示余额和提供付款二维码的功能。

大部分 watch App 都以文字为主要展现信息,辅以少量的图标以作区分。但是仍然有不少 App 能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例如 Clear,一个待办事项清单,不管是在 iPhone、Mac 还是 Apple Watch 上,都保留了其渐变横向条状布局,并且依托手势滑动的操作逻辑也没有因此而改变。

原生应用(系统应用)

原生应用在 Apple Watch 上都属于经过苹果校验的优质应用,遵循了功能单一、逻辑清晰、可视性强的特点。原生应用流畅、简洁、响应速度快,并且大部分都支持功能栏(Complication)功能,依托于苹果自家的优待政策,这些原生应用有第三方应用望尘莫及的优先级——

例如自带的体能训练应用,是唯一一个单个应用调用硬件按钮的程序,同时按下表冠和侧边按钮,即可快速暂停和开始体能训练。

系统应用对应的功能栏,通常都支持时间旅行功能,通过时间旅行,可以快速查看过去和未来的事件,例如天气情况。

Apple Watch 虽然提供了众多自带的应用,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依然是体能训练、音乐、日历的功能栏组件,以及运动与健身的功能栏组件。换句话说,也许大部分的系统级 watch App,都是以功能栏组件和推送消息的形式刷存在感的,一类是看一眼就掌握了所有信息,根本不会打开的,比如每日健身圆环;另一类是只有在它推送给你消息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它存在的,比如呼吸。

第三方应用

然而足智多谋的开发者们为 Apple Watch 开发了非常多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 Watch 的生态圈,而这些第三方应用的种类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

  1. iPhone App 的复制;
  2. iPhone App 功能的延伸;
  3. 和 iPhone App 没什么关系。

大部分的 watch App 都属于第一种,iPhone App 的全量或局部的复制,比如天气类应用、通讯类应用、日程类应用。当然,大部分的应用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都会适当精简,把不必要和不适合的功能删减掉。天气类应用是全量复制的代表,原因在于天气类应用本身是一个以看为主的应用,不需要过多的操作,呈现的信息可以被整合进小空间内;而通讯类应用则是半全量型地复制,大部分是接收和查看消息的功能和 iPhone 上一致,发送消息由于受限于 watch 的限制,成为了次要功能(但也能发);日程类应用则是局部复制,大部分的日程类应用在 watch 上只能看和简单编辑(所谓简单,大概就只有完成、推迟、丢弃这类操作了),更多地就只是看和打个勾,更深层次的操作不提供。

第二类 watch App 是 iPhone 的延伸,也可能是对 iPhone 应用的补充,典型的例子如 Drafts,其在 watch 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语音快速录入笔记信息,并且还提供了通过功能栏按钮快速录入的功能;另一个例子是支付宝,其 watch App 提供了付款码的功能,即使没有 iPhone,也能离线支付;微软 PowerPoint 的 watch App,则是一个小型控制器,控制幻灯片的播放。

最后一类的 watch APP 比较少,也比较猎奇,以手表为核心,iPhone 只是辅助。我见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给表盘自定义功能栏图标的应用(比如 Watch Widgets),另一个是 Stepapps,一个在表盘上显示当天步数的应用,两者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 Apple Watch 上,与 iPhone 无关。

另外,对于第三方的应用,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考量指标在于,

  • 是否支持 watchOS 3?
  • 是否支持功能栏?

是否支持 watchOS 3,直接关系到了应用是否流畅,实际使用中,没有完美适配 watchOS 3 的应用,在打开时会有极大几率出现闪退、卡死、无法与 iPhone 通讯的情况,并且在 Dock 中也无法自动刷新,非常影响使用体验。

而是否支持功能栏,则是我对于一个 watch App,最最看重的一个特质,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我是否会使用它:

功能栏(Complications)

为何功能栏如此重要?

作为一个手表应用,在每天的使用中,你不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专门打开它,更多的则是在抬腕的时候,希望能对应用所提供的信息有所收获。

这就是功能栏的意义所在,在抬腕的瞬间,你就能获取你想要的信息,而不是多费一步去打开它。简单地说,提供功能栏的应用,我可以把应用放在表盘功能栏,每次抬腕,我在表盘上不仅能看到时间,还能看到应用提供的信息,比如天气状况。

即使提供功能栏的应用会让我好感倍增,但是却并不是每个开发者都用心去研究功能栏的,对于功能栏的设计应该是纳入到产品设计当中,而不是随便找一个图标放上去。许多应用是为了适配功能栏而适配功能栏,使得其霸占着功能栏的位置,却干着一个普通图标该干的事儿。要理解这种感受,我们就要好好的批判一下苹果自家的三大应用:电话、短信和邮件,他们的功能栏简直是粗制滥造的代表。

为什么说他们粗制滥造呢,他们甚至连 iPhone 上的图标都不如。iPhone 上的电话、短信、邮件的图标,至少能在右上角显示角标,告诉你有消息,有多少消息;然而在 Apple Watch 上呢?如果你把这三者平均分配放到表盘的功能栏上,那他们就是三个不同形状的图标,除此之外不会给你任何多余的信息,连角标提示都不会有,在这一点上,微信尚且知道在功能栏图标右上角添加一个绿点来表示新信息,而苹果自家的这三个应用,零分。简单地说,这类应用的功能栏,充其量就是一个快捷启动器。而正面的例子,可以参照我上面所说的,天气状况、气温高低、空气质量等。

其次,功能栏的自动刷新也是我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功能栏上数据的刷新取决于 watchOS 自带的调配机制,根据你的抬腕频率,一个小时数次。支持自动刷新意味着抬腕获取的数据总是最新的,不用额外的有刷新的步骤,watch App 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正常的应用,其功能栏都支持自动刷新,当然也有不支持的,比如之前一款因为颜值而付费的计步工具——Steps,差评。

对于功能栏,我所期待的正如上所说——展示具体的数据,并能定时自动刷新。目前我的 Apple Watch 上有两个模块表盘,分别为工作表盘和生活表盘:

工作表盘左上为日期,中间为日历,下栏分别是我的天气在意空气以及 Drafts 的快速录入功能;生活表盘则左上角是彩云天气,中间为 Apple Music,下栏分别是运动与健身、倒数日1以及 Cycles。这些功能栏基本都能起到其应尽的作用,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块智能手表,有三样功能必须是能清晰展现的:一是时间;二是天气;三是日程,而 Apple Watch 可能会添上第四,那就是健康信息。工作表盘着重时间安排和效率,兼顾天气;生活表盘则是关注一些生活琐碎的信息。

当然,关于功能栏,里面还掺杂着我的强迫症

例如,工作表盘的底栏,其功能栏结构都为上图标下数字;而生活表盘的底栏,则都为环形显示方式,为了找到合适的应用来丰富我的表盘,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也是为什么我用了三个天气类应用的原因。甚至我还纠结过功能栏是否全都支持时间旅行,对于时间旅行,我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查看过去和未来的信息,但应用场景少,使用频率低,不过快速回顾和查看日程倒是个好东西。

Dock 栏

Dock 栏是 watchOS 新特性之一,包含三个功能:

  1. 显示常用应用(需手动添加)
  2. 显示最近打开应用
  3. 显示正在播放界面

在 Dock 栏中的应用支持自动刷新,这里的自动刷新并非后台自动刷新,而是当你进入 Dock 界面时,他们会在你按下侧边栏的时候就开始载入信息,在你点选应用时信息就已经载入完毕了。我在 Dock 栏放的应用有微信、体能训练、倒数日2WorkflowDrafts、支付宝和正在播放,对于 Dock 的定位,我认为放在这里的,会是那些频繁使用的功能性应用,它们不能仅仅通过功能栏来提供功能,必须要进到应用内来完成。

运动、健身、体能训练

Apple Watch 在苹果严重,大概最重要的就是其对于运动与健身的支持。然而对我来说,运动与健身的关注度却没那么高,不过 Apple Watch 的每日健身圆环却给我带来了一些改变,我相信你们都懂,完成三个环成了每日的目标之一。

虽然我有零星的跑步习惯,但带着 iPhone 跑步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晃),而带着 Apple Watch 就自然多了;第二代 Apple Watch 防水,可以戴着游泳,目前还没感受过;每天骑行上班,通过体能训练应用记录骑行的时间、距离、能量消耗。这些信息和数据都被默默地记录到健康应用中。

对于健康体会最大的一点,大概来自于睡眠功能的检测,然而苹果本身是不在手表上提供这个功能的,iPhone 本身的时间应用自带了一个睡眠统计功能,非常粗糙。我使用第三方的 Autosleep 结合 Apple Watch 来记录睡眠情况。其原理是捕捉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各自的运动情况(包括心率),进而分析出睡眠质量。通过 Autosleep 我大概知道了每晚我会有一段时间活动频繁,睡眠不够平缓。

优点和便利

快速查看通知

能稳定地获得消息提醒,其意义如果不实际使用的话,体会可能不是很深,早上起床洗漱的时候,即使没带手机,也能获得消息提醒;骑车上班,即使在行进过程中,也不会错过突如其来的电话和信息;晚上回家,瘫在沙发上,即使手机在充电,也不会对通知一无所知。

查看表盘信息

另一方面,得益于功能栏,在查看时间的同时,也能同时获得其他信息,例如早晨起床第一次抬腕,能获得今天的气温和空气质量信息,顺便能知道今天距离下一个重要的日子还有几天;到公司后切换到工作表盘,可以看到 Drafts 里有多少未处理的笔记,也可以看到今天的日程和项目安排。

应用快捷操作

Siri 快捷设置闹钟、倒计时、提醒事项;Dock 栏切换 Workflow 快速切歌、添加收藏等;通过表盘 Drafts 功能栏快速添加想法;

运动和健康相关

这是苹果力推的项目,虽然目前我运用和实践的次数还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可穿戴设备在运动、健康、医疗领域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缺点和不足

续航能力

勉强两天一充,续航能力仍然是最大的问题。

系统级功能栏的缺失

用到现在,我对系统级功能栏的两大不满,除了电话、信息、邮件的“不作为”以外,有两个更大的槽点——提醒事项的功能栏,除了长条功能栏会显示具体提醒和时间以外,短状功能栏是不显示任何有效信息的;其次是 iPhone 上提供了一个名为“下一个事项”的 Widget,提供日历、提醒事项、闹钟等信息的预测,非常有用,然而这么赞的功能,在 Apple Watch 上居然没有,对的,就是没有,日历、提醒事项、闹钟,你得分开放在表盘上。另外,一个小瑕疵,手表可以获取 iPhone 闹钟的提醒,然而手表上的闹钟却无法同步到 iPhone 上。

总结

Apple Watch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成为智能设备界的刚需,在当前环境下,手表就是手表,是不会取代手机的,但却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设备。我每天戴着 Apple Watch,一天有意的抬腕次数大概是 10 次,手表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变,但却实实在在地便利了我的生活。可以说,没有 Apple Watch,对生活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有了 Apple Watch,却为我节省不少的时间,让生活更智能、美好、便捷。即使现在看来,也许 Apple Watch 的性价比仍然很低,许多人仍然不会花将近 3k 的价格买一部续航不超过两天的手表,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苹果乃至整个行业的努力,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做出的努力。

对于 Apple Watch,如果你想买,那就买。


  1. 后来倒数日的功能栏变成了文字 + 数字的形式,于是我把它换成了电量
  2. 把倒数日从功能栏移除后,我把它放到了 Dock 栏里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