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我们终于决定元旦去哈尔滨感受一下东北的寒冷与气魄,忆苦思甜,锻炼自我,在 12 月 1 日买好车票、订好酒店,提前买好了厚厚的羽绒服,雪地靴,买了棉裤,买了一个全方位武装的帽子(虽然最后因为实在太难看了于是没有戴过)。

然后我们就等着元旦的到来。

2016.12.30

在去之前,其实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买的装备没有先试穿,盲目自信自己惯用的型号,这个自信用在衣服、裤子和帽子上没有什么问题,但用在鞋子上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平时穿的鞋子是 41 合脚,42 偏大,在买雪地靴的时候,自信选了 41 号,并且没有试。等到 31 号要出发这天才穿上,发现鞋子小了一点,这小了一点,对脚的感觉影响非常大,穿没一会脚趾就被挤得疼,上午上班脚一直疼,都是脱鞋放着的,心里安慰自己,穿习惯了,把鞋子撑大就好了,然而之后的经历证明,鞋子三天是撑不大的,脚也习惯不了。

30 号这天是周五,是要上班的,我申请了下午 4:30 走,19:00 的火车,两个半小时预留了收拾东西、去火车站、取票、安检、上车的时间,时间充裕。从公司搭公交车到安河桥北战,然后四号线倒二号线到北京站。取票时间没有预计的长,安检也很快,进去后买了两份吉野家牛肉饭,留着车上吃。买的硬卧,上铺和下铺,下铺让给了妹纸。上铺是真的高,目测高度起码有两米五高,要爬上去要费好大劲儿,而且爬上去以后还坐不直,一不小心就头撞天花板。

火车上暖气很足,真的热,坐一会就开始出汗。开车后过一会就有列车员来换票,给了我们一张卧铺卡,也不知道有什么用,问我们有多少人在哈尔滨下车(我们的票是买到齐齐哈尔的),到时候来给我们把票换回来。一开始热得睡不着,后来过了葫芦岛之后就开始冷了,慢慢就睡着了。

2016.12.31

31 号早上六点多到,下了车以后也许是车上暖气太足,出车门没觉得外面有多冷,出了哈尔滨站,谨记老司机们的教诲,不轻易打车,于是用地图搜索了公交车,在哈尔滨西站旁边的汽车站有 62 路公交,直达我们的酒店旁边(的博物馆)。在走向汽车站的过程,发现通往汽车站的通道没几个人,几乎就我和妹子,一直在心里嘀咕是不是走错了,而且越走越阴暗,有点害怕,后来上了地面后才发现其实是天还没亮,汽车站又不开灯,才导致一种阴暗的感觉。

在去公交站的那个十字路口,我们等了整整两拨红绿灯,发现人行红绿灯一辈子都是红灯,后来实在等不及,我拽着妹子就是一顿冲刺。在公交站,一下子来了好几辆,62 路在最后,我们以为等前面的车走了以后,62 会开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上车,结果当然 62 路理都不理我们,直接开走了。等到第二辆 62 来了抓紧时间上车。

到博物馆站下车,大概花了 40 分钟,去公交站旁边的建行大厦取款,用的 Apple Pay,从查询到取款,总共要刷三次手机,最后还收了我 2.5 元的手续费,也不知道是不是异地取款导致的,还是说 Apple Pay 自带手续费。

从博物馆到酒店,走路大概要 10 分钟,博物馆门口有工人在做冰雕,大概流程就是把一块四方的冰砖堆起来,然后拿电钻开始钻。到了酒店,刷卡交钱,进了房间才不到八点,打算休息一下,下午出去玩,结果妹子同事的钱包落在火车上了,经过联络,列车长从齐齐哈尔回哈尔滨的时候,把钱包还回来了,证件一个没丢,倒是 1000 块现金,只剩一毛三了。

睡醒不到十二点,在大众点评找了一家齐齐哈尔烤肉,距离酒店 10 分钟步行距离,于是走过去,发现店面不是很大,但装修还不错,点了两份肉,一个石锅拌饭和一个玉米饼,分量符合东北气质,蘸料是大颗粒的盐、胡椒等,通过一个罐子的研磨装置把蘸料磨成粉末。吃饱喝足,结账的时候想要买团购劵,发现我们这一顿只花了 92,而团购券 100 起。其中还包含一包餐巾纸,是那种打包的餐巾纸,大概和我的 iPad mini 一样大,只花了两块钱,然后我们就顺手带走了。

饭后散步,一路走到博物馆,走到哈尔滨站(我们是在哈尔滨西站下车),在哈尔滨西站旁边的桥那里,妹子说要喝水,我拿出保温杯喝了一口,一脸滑稽地说,一点也不烫,你喝,妹子犹犹豫豫不敢喝,我说你喝啊,她说你要有人用滑稽的表情看着你,说水不烫,你敢喝吗!大概是这样:

但水真的不烫!

然后再一路走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看上去很壮丽,于是我们就买了 15 块的门票进去教堂里,结果里面就一层,全是照片,照片展。

在教堂外面有一群人在喂鸽子,有个小孩拿着一堆吃的,可是鸽子就是不来,表情很僵硬:

逛完坑爹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们接着步行去中央大街,中途看到有卖糖葫芦的,买了一串 5 块钱的山楂糖葫芦(圣索菲亚教堂门口的要 20)。

中央大街一条街,其实也没什么可逛的,全是各种秋林红肠、面包、饮料等吃的,还有一些冰雕,一路走下来觉得还没有南锣鼓巷好玩,走到头之后已经四点多了,天也慢慢暗下来,妹子同事说冰雪大世界的灯亮起来了,于是我们又找了个公车到冰雪大世界。

经过松花江,江面已经冰冻三尺,看到许多车在冰上采冰,妹子说大概那些冰雕的冰都是从松花江上采过来的:

到冰雪大世界下车后,路边有好多贩卖滑雪板的人,10 块一个,15 块两个,说进去一个要四五十,在咨询了同事之后,我们 15 块买了俩。

我们从驴妈妈上买的票,直接刷身份证就行了,不过网络入口排的队很长,有两个入口,一边放人,另一边就管制。于是我们大约排了半个小时才进,一张身份证,刷两个人的票。

进去后有一个小的滑道,坡度比较低,玩了两次就匿了,不过在落地处有个拐弯,每次拐弯我不是撞到屁股,就是撞到手臂,疼还是挺疼的,不过真刺激。

冰雪大世界里有一个大型滑道,同事说排了两个小时队没排到,我们看了一下队伍长度,决定还是放弃了,毕竟几个小时排下去,日历都翻页了。

剩下的冰雕城堡就没什么好看了,直接忽略了。

后来找到一个大坑,看到好多人拿着滑雪板在滑雪,我和妹子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结果妹子一切都好,我一下去就搞得身上全是雪,还进了衣服和鞋子里。除了雪坑,还有雪地车和雪橇等,玩了一下觉得不好玩,想玩雪地自行车,雪地自行车是抢手货,眼巴巴地看到别人下来,一帮人围上去,等了有半个小时,终于抢到一辆,期间还被聚划算的广告疯狂洗脑。

雪地自行车一人骑,另一人在后面坐着滑雪板,很疯狂,不过其中有一次整个人摔了,这一摔也把我包里的玻璃杯摔坏了,但我却没发现,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在出去的时候,妹子的鞋子进了冰,冻了一路,寒冷。

走的时候搭的 42 路公交,其实就一站,到中央大街,本来预计 8 分钟到达,结果因为堵车,花了得有 80 分钟。整个车很挤,乘务员像玩积木一样,把我们一个个安排好,让车的容量直接翻倍。乘务员说小伙子你站着,你女朋友站着,小伙子说,那不是我女朋友。

在中央大街,搭 2 路公车回去,1 块钱的公交,我以为要两块,投了 5 元,有点心疼。

回到酒店,整理好睡觉,结果暖气过热,睡觉睡着睡着出汗,打电话给前台,教我们关暖气,关完暖气,等了得有三四小时才到了能入睡的温度。

2017.01.01

第二天商量好和同事们去滑雪,打算九点半出发,但我们八点就醒了。然而我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接上昨天的伏笔,整理书包的时候,右手食指被包里碎掉的玻璃渣滑坡了,流了不少血,还好伤口也不算深,稍微处理一下止住血就好了,只不过不能戴手套了,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水杯打碎,额外的作用还有,水杯装满的水洒了,我 50 收的全新诺基亚 6300 进水后开不了机了,不过鉴于我们见识过诺基亚的品质,决定在暖气片上放一天,晚上回来看看效果;包里全是玻璃渣,清理过后还是有一些小碎屑,看来只能回北京后用水冲洗了。

一开始去的太阳岛滑雪场,就在冰雪大世界旁边,然而去了后发现由于没有提前团购,票价要比团购价贵上一倍,向金钱低头,于是我们决定换一个滑雪场——北大荒农业生态园(里的滑雪场)。从太阳岛到北大荒,基本上就是从哈尔滨的西北边到东南边的对角线距离,同事说她的同学就在北大荒附近的哈农大上学,滑完雪还可以顺道去吃点什么。

北大荒滑雪场,团购价是 68 元一人,非团购价也是两倍。进去后要走好长一段才到滑雪场,而且一路上全是各种关于生态园内活动的广告,类似草原婚礼、水上聚会等。

滑雪场里要交十块的鞋柜使用费和保险费,在保险的问题上,跟他们要保单号,他们说没有,只能给一个统一的保险号,虽然知道他们只是找借口收保险费,但是还是没有过多争执,之后我们还租了一个箱子用来放包等东西。

然后就是拿滑雪的鞋,由于没有 42 和 43 号的鞋,我拿了一个 44 号的,虽然有点大,但是感觉影响不大,接着拿滑雪板,至于滑雪杆,虽然拿了,但实际滑的时候,都觉得滑雪杆其实是个累赘,没有滑雪杆滑得更顺畅。

在滑雪场下面熟悉了一下雪地行走,虽然比不过教练们只用脚就能顺着坡道往上滑,但好歹是学会走了。

接着就是排队使用上升器去到坡顶,说到这个上升器,摔的人不少,其原理在于那个圆形的装置是个托,托着你上去,使用的过程身体要站直,不能坐,一坐就要摔。然而不少人没掌握好技巧,一上去就摔,摔了一路。我在第一次用的时候,脚底的滑雪板没有控制好方向,整个人角度倾斜,直接就摔了。

实际上两个小时的滑雪过程,也就从上到下滑了 6 次,有 40% 的时间花费在排队等上升器,40% 的时间在摔倒中爬起来,剩下 20% 才是真正滑雪的时间。

关于摔倒,其实本质就是控制不了下滑的方向,在想要变向的时候没操作好就摔了。但我算是比较猎奇的,基本上在控制不了方向的时候,都会原地转一个圈,脸朝上背朝下停下来,这个时候还不会摔,然后再想动的时候脚一滑就直接摔了。期间有一次我螺旋暂停,正准备调转方向的时候,妹子从上而下直接撞到我怀里,虽然不是很疼但是两个人在雪上折腾了半天都起不来,卸掉滑雪板才站起来。

后来掌握了一些控制滑雪板的技巧,比如什么 A 字形技巧,也让我成功一次性从坡顶滑到坡底。

滑雪期间,两个没有滑雪的同事在旁边堆雪人,然而实际上这个雪人,由于缺乏堆雪人的技巧,堆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很能看,而且没过一会,整个雪人就轰然倒塌,不留情面。

滑了两个小时雪,除了成功地两次自上而下滑落以外,还获得了手套鞋子里全进水的成就,雪是真的冷,手套和鞋子全是水,鞋子还好,是滑雪的鞋,换成自己的雪地靴就好了,手套就完全戴不了了。

结束后我们一伙人打算去哈农大旁边吃正宗铁锅炖,所谓铁锅炖,大概就是东北乱炖的大锅现炖版。那家店属于浓厚东北风,桌布都是大红大绿的东北花纹,去的时候只剩下两桌了,其他的都被人先预定了。我们点完菜后,大概得炖一个小时,于是我们就先到旁边溜达,路过一家水煮鱼的店,被安利,于是我们就点了一份水煮鱼外卖,煮好直接端着盆到铁锅炖。旁边还有各种烤冷面煎饼等,一群在北京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的人,居然还没吃过烤冷面,点了一份(大份)烤冷面,以及一份烤蘑菇,烤蘑菇是真的没吃过,味道还行。之后在水果摊买了冻柿子、冻梨和冻山楂,据说这是来东北必吃的美食,尤其是冻柿子,特别好吃。

发现一个现象,在哈尔滨,这些小吃摊虽然也支持微信支付,但是不是采用直接扫码转账的形式,而是要你添加好友再转账,然后点进摊主的朋友圈一看,无一例外全是微商,多数是卖保健品的,而且还打着旗号说卖面膜竞争过于激烈,而保健品的市场才刚刚开始。甚至有一个煎饼摊上写着:“推荐 15 名女性好友加我微信,免费送 7 元煎饼;推荐 25 名女性好友加我微信,免费送 10 元煎饼”。

吃铁锅炖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以前没听过的饮料,叫“开卫”,据说北京也有,不过我从来没见过;铁锅炖的分量是真足,我点的一个小葱拌豆腐,分量足足有北京 30 一份的小葱拌豆腐的三倍还多,而且只要 10 块,葱是大根的葱,只不过切成了小根的葱。

晚上说要再去中央大街,看一看夜景(之前去的时候灯都没亮),到门口,去 KFC 上了下洗手间,然而排队直接让这一简单的行为花费了半小时。

重新逛中央大街,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还是冰糖葫芦、烤红肠,只不过灯光亮了一些;走回索菲亚大教堂的路上,还碰见一直穿着羽绒服的短腿狗,估计狗内心就是,天都这么冷了,我腿还这么短,干嘛要带我出来。

之后就是打车回酒店,妹子因为着凉还感冒了,好在第二天就回北京了,把暖气开大洗洗然后睡了。

2017.01.02

第三天基本会在动车上度过。

早上收拾东西然后退房,打车到哈尔滨西站,虽然非常小心地检查随身物品,但是妹子的公交卡和房门钥匙还是落在了酒店,但是回去拿也来不及了,委托同事(不是一趟车)去前台拿了带回来。

在动车上看了愤怒的小鸟,然后就是一路睡到了北京。

经过秦皇岛之后,明显能感觉到雾霾的增加,很恐慌。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