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爆炸

在我小学的时候,互联网还没爆炸,还没那么多互联网传销组织和骗子在活跃,所以社交这个词也不火,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小,接触的范围窄,还不认识社交,更不懂的社交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小学的时候,是肯定有社交活动的,而且还不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班有个同学,过生日,首创了邀请同学到家里开 party 的活动,我们在 party 上玩陀螺玩游戏王,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扯淡的三国杀,最后在打开电脑以后,所有人又一窝蜂地涌向电脑。然后就开始流行生日 party 的模式,当然我三年级生日的时候也搞了一回这个活动,不过由于电脑大招放早了,结果导致整个party成为泡泡堂擂台赛。

四年级的时候 QQ 开始普及,从神秘力量开始变成人手一个的东西,这是我们第一个社交工具,当然这个第一个和其他第一个不一样,很多“第一个”的东西在后来都死了,但 QQ 还没死,有分析师声称 QQ 很快就要死了,因为微信的关系,那都是扯鸡脖淡,光用一张嘴说谁不会啊。QQ 成为了我互联网启蒙的重要道具,想了想,还没有之一,QQ 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地扮演了互联网聊天(聊天),互联网支付(充 QB),陌生人交友(寂寞的心难以压制),阅后即焚(有些聊天记录删得巧不如删得早),微博式信息(个性签名),等内容,不得不说腾讯虽然以抄袭起家,但是很多东西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在一开始的时候,QQ 是很流行位数和等级的,更流行的是靓号,什么生日靓号情侣靓号年份靓号,甚至连开头是 1 也也成为了靓号的标志。然后腾讯开始捞钱,什么七位靓号年费 xxx,七位情侣靓号年费 xxx,七位情侣新年靓号 xxx,七位情侣新年太阳靓号 xxx。卖 QQ 号还成为了人们发家致富的手段,淘宝上(到现在都)有各种各样卖 QQ 靓号的店铺,腾讯当然是最大的一家,印尼海啸,腾讯在淘宝(没错,是淘宝→_→)上公开拍卖 88888,迷信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个超级吉利的数字,于是价格节节攀升,不争馒头争口气,我就算业绩不如你我也得出价告过你,最终以 26 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至于卖给了谁,我只知道 88888 的昵称叫呱呱小铺,至于到底是谁,有没有幕后干爹,那都是十年前的事儿了(掐指一算,刚好十年)。

QQ 作为首个互联网工具,从腾讯到我们小学生,都物超所值地发觉了 QQ 的价值,由于当时的 QQ 不像其他互联网服务是自定义用户名或用邮箱注册的,QQ 只给你一个系统随机发放的帐号,所以这种随机性也造成了唯一性,唯一性也成为了一种赌博,比如就有人拿申请的 9 位 QQ 靓号去换了别人的 8 位 QQ。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家里接入互联网早的,一般都能申请到 8 位的 QQ,更早的,能申请 7 位,丧心病狂的,可能通过特殊途径获得 6 位的 QQ,至于 5 位,我只在淘宝店上看到过…等 QQ 人手一件的时候,已经是 9 位数的天下了,等腾讯帝国崛起的时候,已经成为手机或邮箱 QQ 的世界了,再没几个人关注 QQ 位数了。估计很少人知道当时用两台电脑同时申请 QQ,为的是能大概率申请到号码相似的情侣号。

到今天,还未发现我的朋友同学圈里有比我 QQ 更短的。

于是机智的小学生发现,既然在位数上落后了,我们就不比位数了,QQ 还有等级系统,从星星到月亮到太阳,然后是皇冠(当然最开始还没人到皇冠),我们可以比等级嘛,最初只有会员和太阳等级的用户才有建群权限和自定义头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最初的 QQ,你只能在它给你的一堆纱布拉基的头像中选一个当头像)的功能。一开始 QQ 等级按小时计算,于是就有人没日没夜地挂等级,后来腾讯觉得这太浪费电了,于是改为活跃天数,每天在线满 2 小时算一天,xxx 天增加一个等级。最开始大家白天黑夜挂等级,后来每天就挂两小时活跃天,有时候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漏挂 QQ 还会心疼自己的等级,不过再后来就再没人关注过等级了。

同理,至今尚未发现我的朋友同学圈里有比我 QQ 等级更高的。

后来有了 QQ 空间,当然啦,在这个互相攀比的社会,腾讯的 QQ 空间最初也是邀请制,甚至连背景自定义这种功能都有限制。然后 QQ 空间成为了最早的博客、微博、贴吧、朋友圈、淘宝…等等。至于 QQ 空间,玩的少,不做过多评价,总之最初很火,现在看起来也很火,记得回踩。

后来丧心病狂的腾讯有了各种钻,从红蓝双钻,到什么赤橙黄绿蓝靛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钻,还有各种图标,需要奇奇怪怪的成就点亮,当然大部分是要充钱的。于是小学生们的攀比项目就不再是 QQ 位数也不再是 QQ 等级,而是比谁点亮的图标多,淘宝还有代点亮图标的业务,总之就是变向比谁的老爸钱更多的活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QQ 都占据着社交网络的头把交椅。不过其中也出现过许多奇奇怪怪的“社交”工具,比如网络游戏。

我玩的第一款网络游戏,是 4399,当然这个属于扯淡。真正的第一款网络游戏,是泡泡堂,就是那个用气泡炸别人满屋子海盗14的那个游戏,当然这个游戏被我玩起来就成了单机和线下游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泡泡堂好友系统也不完善,当然你玩个泡泡堂也没必要组团开黑团战,就是偶尔有小朋友来家里玩了,开个双人模式一起玩一把。

然后辗转反侧,我真正的第一个网络游戏,其实是梦幻西游。梦幻西游虽然可能不是很多人的首个网游,但我觉得我的同龄人普遍都玩过,而且梦幻西游现在玩的人也很多。梦幻西游这个游戏,国产网游中的经典啊,我觉得当年网易能火,完全就是靠梦幻西游这个游戏。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大家玩网游都是抱着玩耍的心态去的,砸钱的意识还没培养起来,当然准确地说,玩网游要砸钱,除了曾经的传奇天龙八部,梦幻西游也是功臣之一啊,一夜翻身当状元说的就是砸钱。当然,在小学生这个年纪,玩个游戏,本来就和爸爸妈妈有矛盾冲突,现在梦幻西游还要点卡,基本上玩个梦幻,你总得拿多少多少学习事件、多少多少学习成绩来换。我就清楚地记得,梦幻西游的 0 到 9 级是不用点卡的,于是我们就开发了各种各样省钱节约的方式,比如一开始玩到十级要收费了,就不玩了,重新申请一个帐号再玩,后来发现玩来玩去,十级之前只能在东海岸溜达,建邺城都出不去,老没意思了。但升级了就要钱了,怎么办,于是就有人憋经验,有人挂着不下——憋经验大法乃梦幻的基本大法,逢九必憋,九级憋,六九憋,一百二十九还憋,当然这后来憋经验的就另当别论了。就说这个九级憋经验,在九级憋经验,憋它个几十上百万的,然后一气呵成到高级别。一开始憋经验还好憋,到后面,经验越来越多,涨幅越来越小的时候,就沉不住气了,有些人忍不住就升级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当然我就是其中之一,看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就根本停不下来了,网游会上瘾我也是第一次从这得知,于是开始跟我妈要求买点卡。当时我还小,还没能力赚钱养家糊口,看着人人都自己搬砖买点卡,而我还得苦逼地升级,后来我就机智地发现了跑商这个至今经久不衰的玩法,经验和钱双收,然后最后我进了商学院。

为什么说梦幻西游是神奇的社交工具呢?这还是我小学同学说的,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在我玩梦幻西游正火热的时候,我的小学同学柯某某跟我说,梦幻西游终归是一个社区型网游,它的定位就是社交,游戏性倒是其次。柯某某觉得没意思,无法体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神操技巧,于是他去玩街头篮球去了,把他 38 级的号给了我。当然他说的也对,梦幻本来就是个休闲游戏,点鼠标的游戏嘛,除了跟人聊天打字,其他就纯粹是点鼠标了啊,点鼠标你怕不怕,网易怕你鼠标啪啪啪点坏了,还给你设置了自动导航你怕不怕。梦幻西游的好友系统,我觉得是目前我玩的网游里面做的最好的,好友有专门的列表,有好友上线提醒,有独立的聊天窗口,有亲密度设置(达到相应亲密度还能结婚结拜),等等等,总之,在梦幻里,有朋友就是一笔资源,要不你根本借不到钱。

梦幻这么一个点鼠标的游戏,虽然可以让鼠标点的东西很多,而且游戏也不一定非得要啪啪啪敲键盘才过瘾,但是回合制的网游总是会有许多空闲的时间,不像 DNF 一懈怠分分钟被秒,LOL 一挂机分分钟团灭,于是这么些空闲时间干嘛好?当然是聊天最好啦,勾搭调戏顺带泡泡妹子,况且像梦幻这种有结婚系统的游戏,虽然很不真实,但把妹至少还能有个结果证明自己把到了啊,一个称谓挂在头上就立马与单身狗区别开来了。当然,在梦幻里泡妹子,也简单粗暴,要显示自己是土豪,直接送十朵玫瑰,买房置彩礼去月老那登记结婚;没钱为表真爱的,天天陪妹子抓鬼种族师门,慢慢攒够 1000 亲密度,然后按揭买房,简洁办婚礼。总之,各有各的玩法。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喇叭这种鸟玩意,现在的网游,基本是只要是个网游,就少不了喇叭这破东西,满世界喊话,动不动就上喇叭,还得带数字,显得自己多有钱。梦幻有个世界频道,每个人都可以在世界频道发言,但每个人两次发言之间间隔很长,我记得我玩那会是二十分钟,所以刷屏的现象基本没有,但天天能看到谁谁谁收什么东西,谁谁谁卖什么什么。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某年春节,梦幻整个世界频道的人一起倒数,一起跨年,一起祝大家新年快乐,顺带一起吐槽春节联欢晚会,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恩怨,就有回忆。

梦幻西游从我小学四年级,一直陪伴到我初中二年级,初三为了中考,我妈不让我玩电脑。中考完被人带进DNF坑里,也就没再玩梦幻西游了,只不过 DNF 这种粗暴强壮的游戏,早就只剩下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了。

后来到了大学,得知室友也是梦幻西游超级粉丝,相聊甚欢,感觉再没有哪个游戏有梦幻西游那种随和的愉悦感了。梦幻西游的日常,就是找几个伙伴,一起去把到处乱跑的僵尸骷髅野鬼牛头马面揍一顿,然后找个地方看风景站街聊天。


直到我初中毕业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这里就先不吐槽我的第一部手机如何了),我才算真正接入网络,真正通过网络 Access 这个世界,真正地成为一个 Always Online 的人。这个时候我的社交圈还是停留在 QQ 上,基本上 QQ 仍然垄断了大部分人的社交生活。

然后到了 2011 年 1 月 21 日,微信这个日后的巨巨巨巨头诞生了,当然诞生之初谁也没想到它威力那么大,就觉得是腾讯“啥都要插一脚”作风的惯例性产品罢了,谁都不在意。这里就要说说微信到底是怎么来:

说是随着手机的增多,尤其是智能手机逐步取代传统的功能机,同时网络建设日益发达,基本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是家喻户晓人手一份的东西了,速度先不吐槽,总之,有了网络,人们看看 QQ,再看看自己的手机,再看看 QQ,想着短信这么贵,以后干脆只发 QQ 好了?于是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开始学着 whatsapp 做网络短信,试图打破运营商短信的垄断(虽然到现在都没成功),无耻不要脸的就以流氓软件的形式预装在手机里,比如 youmi 短信。许多软件甚至打着可直接以运营商短信的形式发送免费消息,吸引了不少人,但终究是个噱头,到底还要花钱,以至于到现在都没几个 IM 软件敢说自己能发真正的“免费短信”了。

然后米聊就站出来了,我也不知道米聊为何突然就火了,总之,米聊开始带动了以手机号为帐号的移动IM软件的发展,然后就有了微信。

我一直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才有恩怨,有人的地方方能有回忆。这句话用在微信上再合适不过,微信最初能火,多半是因为接受 QQ 离线消息的缘故。当时大部分手机还没有推送这个功能,QQ 一退,就收不到消息了(这也是为毛超级 QQ 当时会火),微信当时即能后台接受消息(虽然很多时候实现的方式很烂效果也不好),同时又能接受 QQ 的离线消息,这个整合性功能让许多人开始随意地装上了微信,当然这离微信火起来还有一段距离,微信在大家看来,顶多就是一个 QQ 的补充产品。微信真正以一个社交工具的身份火起来,还在后头,这个后面再说。

然后就该是微博了,微博到底是怎么火的,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总觉得突然突然地就大家都开始问:“你有微博吗?关注我!”然后微博就开始逐渐红遍大江南北。在我高二的时候我还买了李开复写的《?????》,书名我给忘了,总之就是告诉你微博是一个新兴媒体,具有很强的信息传达能力,同时教你如何发钓鱼微博,如何骗粉,如何上热评…一开始没有热评这种东西,但开复所讲的内容,即使是放到今天,也是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的。不过这整本书看下来,总给我一种“上流社会交流礼仪守则与秩序的感觉”,李开复在书中举的例子全是什么跟这个明星讨论美容跟那个总裁讨论业务最后又和哪个投资人一起共进晚餐。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大概就是发个自拍没人理,评论热门没人回,求粉引来僵尸粉,这些个情况。

微博一开始有好多家,什么最早的饭否,后来的腾讯新浪搜狐,一开始我在腾讯微博,然后我同桌告诉我腾讯微博太 low 了,基本没人用,让我用新浪的,然后我又转移到新浪。这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域名的故事,说曾经各家微博的域名都是 t.xxx.comt 开头,后来新浪斥巨资从一个叫伟波的人手里买下 weibo.com 这个域名,有了域名就牛逼了,新浪就成为正统微博,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邪教杂派,这也导致了日后基本上没人关注腾讯微博,更是不知道比搜狐高到哪里去了…

有了微博,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脑残粉们急匆匆去关注自家宝贝,装逼范关注了一堆自己都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的特色媒体,数据党抓紧时间从朋友拓展到朋友的朋友开始求粉…总之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当时我们班的人相继注册微博,然后开始作死,比如上课哪个老师讲的不好,发到微博上,然后大家噼里啪啦在评论里讨论,然后又有人不满于文字,开始偷拍发微博,偷拍成功率还很高。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学校的后知后觉,基本上在过了半年后,老师们才开始发现微博这个东西,又过了半年,老师们才发现“诶居然我的学生也在玩微博?”,又过了好久,老师们才意识到“其实我可以钓鱼执法的!”

在网页上玩微博不叫玩微博,用手机刷微博才叫真正的微博。

只不过新浪限制这限制那的,好的第三方微博基本死的死伤的伤,官方版微博又跟个二愣子一样,扶不起的阿斗,烂泥扶不上墙。

微博陪伴了我三分之二个高中,有了微博以后,QQ 就被冷落了许多,经过调查发现,在微博鼎盛时期,大家的 QQ 签名的变化周期显著增长,QQ 空间中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软文传播范围也显著减少。

其实微博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纯粹的信息流,关于这个信息流,当时许多科技媒体还争相报道过,说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革命性方式,这个李开复也在他的《???》书中提到过。这里都是大家原创的内容,每个人每天都很有动力写微博,转发也只是转自己喜欢的觉得有意思的,微博还是许多久久不联系但又找不到话题开聊的人们之间交流的平台……总之,微博一开始很美好,仿佛世界一切都包含在微博里,世界大同近在眼前。

然后就被打脸了:

先是微博开始植入广告,一开始悄悄地植入,后来开始明目张胆打广告,广告内容开始越来越无耻;然后微博开始有撕逼大战,各种撕;然后哈哈党就站出来,成功地捧起了段子手;然后又来了一群人开始抽奖送送送;最后就是一批傻逼脑残粉地域黑超级嘴炮的不断涌现。

最终微博成了一个广告平台公关媒体段子哈哈撕逼扯淡的东西,至于原来那些在微博上唠嗑的人们,现在都转移到朋友圈去了。


在这期间,坊间还流传有 Instagram 的故事,Instagram 一开始其实没那么火,知道的人也不多,至于后来是怎么火的,我想大概是由于 xxx 在 Instagram 活跃、yyy 也在 Instagram 活跃,然后就吸引了一批人进驻 Instagram。不过真心话,Instagram 的滤镜还是很赞的。

Instagram 作为图片社交的鼻祖,在 2012 年 4 月,Facebook 以 1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然后不久后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其实这二者没什么关系…

曾经有一段事件,不知从哪兴起一股用 Instagram 代替相机的风潮,然后各大摄影师们开始用 iPhone,说道这里,我就想起一开始 Instagram 只有 iPhone 版应用,后来过了好久才推出 Android 版,又过了好久推出网页版…各大摄影师开始用 iPhone 拍摄各种惊世骇俗的大片。

Instagram 对不同人来讲,有不同的用处,比如对超男超女来说,主要是拍自己;对文艺青年来说,主要是拍植物;对吃货来说,主要是拍食物;对我来说,爱拍啥拍啥。

后来由于香港占中事件,Instagram 传播了一些不正消息,然后就被墙了…

这一墙,教会了无数超男超女痴汉萌妹们翻墙,同时也让一批 iPhone 上的 VPN 火了起来,当然 Gmail 被墙就没这威力了。

当然 Instagram 也曾经引来战争,比如出去吃个饭,菜上齐了,总得先拍个照再吃。本来这就够窝火的了,现在 Instagram 来了,以前打开相机拍完开吃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现在你得打开手机→开 VPN→打开 Instagram→等待启动→打开拍照界面→拍摄→选择滤镜美化照片→发送。然后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用相机拍了再传到 Instagram 上,她说,用相机拍了再传,就没有 Instagram 那种独特的神韵了。后来她的手机就碎了。

基于 Instagram,又有一批独特的相机开始出现,有专门拍文具的,有专门拍笔记的,有专门拍美食的,有专门拍美女的…etc。我觉得为了拍个东西,还得专门找个 APP,也是够任性。

用文字记录生活总是显得单调,没图你说个丁日?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购后,微信在 4 月 19 日推出了朋友圈,然后朋友圈开始取代微博,成为新一轮喝酒唠嗑吹牛逼的地方。

要说微博和朋友圈有什么不同?大概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在微博发什么都会有人来骂你傻逼,你在朋友圈发,大家碍着都是朋友的面子,不好意思说你是傻逼。

其实朋友圈的发展和微博很相似,微博一开始其实也是从关系链社交发展起来的,然后就有广告开始捣乱,然后微博就走了 QQ 那条路,什么会员,什么货币,什么特权。然后大家就开始不在微博上发东西,开始转向朋友圈了。朋友圈比微博好多了,没有转发功能,复制粘贴起码信息准确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只在朋友圈内传播。

所以就会有人把不敢在微博说的一些心里话发到朋友圈,然后就会有一堆人过来安慰关心,以及点赞。这如果放在微博,大概就会引来一堆广告,比如“你知道安利吗?他能有效调节身心健康,在你烦恼的时候吃上一颗,你就可以看破红尘啦~快来购买吧”这样的。然后慢慢的,朋友圈就开始出现一群自称微商的卖东西的人,他们宣扬微商好,他们觉得自己屌,他们觉得全世界都是傻逼,然后他们在朋友圈里卖东西,然后要么让自己的朋友买,要么让自己的朋友帮忙推销,总之,他们就是打着熟人的名号,卖自己的东西。你不买就是不给他面子,你买了就不能说不好。

总之,微信朋友圈我也玩的不溜,里面总有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搞不明白。


后来人们对自己的社交生活感到疲倦,开始觉得生活没有激情,平淡的水面缺少了蜻蜓的点缀,开始创造出各种新的玩法,什么私密社交什么阅后即焚什么反社交理论就应运而生。

外国的有什么 Snapchat,国内的有秘密、友秘,再后来什么 Same,平行世界等奇奇怪怪的软件都出来了。

比如最近很火的友秘(无秘),本质上就是一堆相互认识的人在发东西,但是谁也不知道是谁发的,这正好满足了很多人好奇心的需求,也满足了许多人要骂别人傻逼但是又苦于被他人知道的烦恼。再者就是许多约炮的情节了,这些我不感兴趣,谁爱约谁约去。

对于阅后即焚,给我的唯一一种感觉就是,你除了发那种照片以外,你用这个交流是有多累?


接下来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太奇妙了,社交工具不断涌现,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进入我的眼镜里,比如现在我的 iPhone 中装了各种各样的用来与人沟通和被人沟通的APP,粗略列举一下就有什么基础的微信、微博、QQ、人人(这个怪胎一样的东西我基本都不用),然后被墙的 Tumblr、Twitter、Facebook、Instagram,还有什么友秘、贴吧、Same,如果把短信和邮件算上的话,我觉得太多了。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这么多的工具和平台,我开始不知道该往哪里发,比如说我在微信发了,我就会想那特么微博那群粉丝该怎么办,然后我在 Twitter 上吐槽以后,我又想让我的微信好友得知这一消息。但这基本上不肯能,曾经有人做出过聚合型社交软件,一发百发,最开始支持微博和人人,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估计是平台太多,都不知道该怎么发了。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发“这种现象,如果你无法理解,你可以去 jiathis 的网站,看看它支持分享到多少个平台,看完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时候你只是想让驻扎在微博的人和驻扎在微信的人都能看到你的信息,结果却被那些两个平台都驻扎的人称为信息重复,批评你不懂得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懂得节约。

当然其实我很想就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比如微信,或者 Tumblr,但是社交这种东西,一个巴掌拍不响,就跟网游一样,你自己一个人玩,就变成单机游戏了,有时候我还不得不考虑我的受众,有些人会说,你这人就是有虚荣心,非得有人看,跟人炫耀。你要说这虚荣心,谁都有,在微信微博上发的内容,10 条里面,起码有一半是装逼,剩下的,就是单纯的记录生活,而单纯的记录生活,一般人还真不愿意放出来给大家看,能给你看的,都是他想让你看的。你所看到的,都是不真实的。装逼的心谁都有,只不过很多人装逼装的隐晦罢了。看我装逼的人总是不在一条线上,有的在 Instagram,有的在 Twitter,有的在微信,所以我总得考虑,我这个逼是要装给谁看,要发在哪里,发错了会不会逼没装成,还被人笑话 low,这总是让我很苦恼,有的时候我只想安静地把所有认识我的人都带到一个地方,然后静静地看我装一次逼。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家厕所炸了,翔喷的到处都是,范围之大,以至于你无从下手开始清扫,其实清扫完了,你仍觉得有一些看不见的角落,隐蔽这你所不知道的翔。

我觉得各大媒体的运营们肯定也很苦恼,以前只需要维护好web,现在又是微信又是微博,对外还有 Twitter 和 Facebook,简直惨绝人寰,但这是一个考验,一个对众生的考验。

用一句话总结本文

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