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哥们向我请教如何勾搭妹子,我当时在码字儿,没头没脑地就抛出了一句“加她微博人人 QQ 微信飞信等一切你有的她也有的社交工具……”,哥们非常懊恼,用一种想要一巴掌扇死我但又怕力气用大了真的把我扇死了就没人教他勾搭妹子了的表情告诉我,那个姑娘特别古典,特别“反璞归真”,没有微博,人人有但是千年上去瞅一回,QQ 有但基本不用,手机号是联通的因此也没飞信,连手机都是非智能机就更别说装微信了。唯一的联系方式就发短信,但哥们又怕短信发多了会惹妹子烦还落得一个不好的形象。
互联网无孔不入,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网络把几乎每一个人都串了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量词是几乎,指的就不是所有的人。即使是深处互联网的世界,即使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接入互联网,但仍有一些人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范儿在地址的网络的传播。
这并不是在批判这些“古典派”,我实在是不想把“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这种伪罪名扣在这群人头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敬佩这些能自觉将网络屏蔽的人,有时候我自己也想,也许没有网络的世界才是我所向往的世界,也许我总是被人说呆总是被人说不够文艺就是因为无时无刻不接入互联网——或者换个词说,就是宅。
但是事实上我不宅啊,我也会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走出寝室外出赏花,只是看着漫天飞扬的柳絮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电脑屏幕上的灰尘;我也会在深夜加装文艺走在空荡荡的校园感受春季来临前的狂风,只是吹着吹着就想到我的幻灯片好像还没做好;我也会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躺在公共教学楼前的草坪上晒太阳,然后突然想到我好像还没领固态硬盘的快递。似乎目前的状况是我就是文艺不起来,总是被这样那样的自我觉得很Geek的东西阻碍了我的文艺之路,但实际上在普通人看来我就是——特别傻的样子。
也许这就是我目前觉得的、接入网络最大的坏处——让我看起来特别傻。
我发过一条状态说我想离开网络、离开身边的各种设备、亲近自然并做一个文艺的人,我不想死在辐射中,但事实证明我每天都处在辐射中,如果哪一天突然就挂了,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死在辐射中,后来一想,这个年代,想不死在辐射里,好像确实是有点难度。
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写得有点远了,其实本来是想延伸到网络对人与人关系的影响方面的,但写着写着难免文艺情绪迸发就写成了自我批判类的反省文。
回到主线,继续说勾搭妹子。说现在勾搭妹子这种事实在太容易了,就像我说的,微博微信飞信人人 QQ,把能加的都加了,每天从微博到微信到飞信到人人再到 QQ 全方位的关注与互动——发个微博秒速评论一下,微信朋友圈的照片赞一个,假装有公事发飞信通知,没事就去人家人人主页溜达一圈,最后就是 QQ 改个签名就可以和妹子大肆探讨人生哲学了。
但上帝就好像在逗我那哥们一样,他看上的那个妹子与这些网络潮流社交工具好像都不沾边儿,哥们每天在妹子微博人人主页逛了一圈又一圈,唯一的收获就是通过妹子四个月前发的一条微博记住了妹子父亲的生日。哥们想过天天给妹子发早安晚安,又觉得这么做除了显得自己很饥渴很二外就没别的用处了,假装关心别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自娱自乐浪费表情外加自毁三观。
在这个问题上,我突然又觉得,互联网还有点儿用,如果每个妹子都接入互联网,那么勾搭起来就容易多了,哥们也不会这么忧伤了,至少勾搭起来也不用这么费力。事后突然意识到,如果妹子这么好勾搭的话,估计早就被勾走也轮不到我们了不是么。
再回到网络这个问题,即使让我看起来如此如此的傻,但我仍然愿意将我的朋友链建立在互联网上。也许每天总是有人说,互联网疏远了我们的距离,但只有你经历过才知道。如果没有“网”,也许我们根本就认识不了这么多我们在疏远的人——产生不了距离。我宁可有一群和我关系不亲密的朋友,也不想只有几个知心的好友。
网络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总想躲着互联网接口,但接口却无处不在——我希望我能把手机落在宿舍里然后无忧无虑地上一天课,但事实就是我在电梯里发现自己兜里没有手机后就迫不及待地爬下电梯奔回寝室,摸都手机才安心。我怕错过一条短信一封邮件,怕设置的 Reminder 提醒了自己却看不到,怕这怕那的后果就是我永远都没法把手机忘在宿舍,总是记得无比清晰,出门习惯性地摸摸口袋,钥匙钱包能不带,就手机不能不带。
古典的人总有各种各样方法巧妙地避开互联网的各种接口,古典的人有各种古典的、能与互联网强大力量抗衡的爱好与习惯。他们会安静的看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名著,而不是几天前才生产的布满灰尘的液晶显示屏;他们挥毫泼墨,会细细地雕琢着宣纸上的工笔画;而刺绣又更是一番趣味…我实在是无法列举这些我所向往但就是做不出来的东西,它们就像一面墙,很清新地将网络世界 Block 在自己内心世界之外。
而墙上有一扇门,推开,就是整个世界,
……
但多数时候是个坑。